以下是剛看完畢恒達《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》pg085-122後,嘗試把留在大腦的內容轉為文字,其中融合了研究者目前對於論文寫作的模式。
1. 不要掉入參與者的故事與個別脈絡中,嘗試把自己的位置拉遠,用三頁A4紙,把你認為在研究中的發現寫出來。
2.在做研究結果與發現書寫時,引用訪談與分析比例,宜一比三或四,切勿大篇幅引用訪談。另,每個概念訪談,宜引用一個經典且精簡說明清楚概念的語句即可。研究者需謹記,一句訪談資料,一個概念即可,勿將分析與詞句判斷的任務交給讀者。
3.在句子使用上,應小心墜詞,注意過度使用「動詞」。此外,應保持持續閱讀所撰寫的文字,保持新鮮度外,注意詞句中的個人意識與價值觀介入,影響書寫的視角。故研究者,亦對於自己的價值觀有所覺察外,亦可透過與同儕間作品交換的方式,檢查彼此書寫模式。
4.容易寫,與難寫的部分應該交叉工作。
5.當寫不出來時,可以:1.把困難的部分寫出來,切勿只停留在大腦中思考,透過on paper的方式,把所想書寫,切勿擔心寫不好或錯。 2.找朋友吃飯。
﹣﹣﹣﹣
目前資料分析進行步驟:
逐字稿全稿經過第一次全看,其中來回再閱讀整理出摘要,與協同討論摘要。從摘要中,整理出主軸編碼,後再從主軸編碼中抽取概念,當過程中發現概念時進入類別。而過程中,類別與概念隨著不同研究參與者之訪談逐字稿分析,進行修正。
完成八份逐字稿概念、類別修正,分別透過紙筆抄下概念,在不同類別中,進行心智圖方式進行概念聯想與關係鏈接的方式,整理出同一類別中概念之間關係。而逐步將各類別見放置在同一空間,再進行比較與聯想。
逐字稿全稿經過第一次全看,其中來回再閱讀整理出摘要,與協同討論摘要。從摘要中,整理出主軸編碼,後再從主軸編碼中抽取概念,當過程中發現概念時進入類別。而過程中,類別與概念隨著不同研究參與者之訪談逐字稿分析,進行修正。
完成八份逐字稿概念、類別修正,分別透過紙筆抄下概念,在不同類別中,進行心智圖方式進行概念聯想與關係鏈接的方式,整理出同一類別中概念之間關係。而逐步將各類別見放置在同一空間,再進行比較與聯想。
目前,已初定第四章共三節。三節分別回應研究問題做處理。在整理構思各節的小節時,會疑惑需把研究中的所有發現都書寫進去?如,一些基礎的發現、歸納出的重要重複性出現的概念(但似乎也是最被談及多次的概念?)、讓人覺得好像有新發現的存在現象。
在閱讀了畢恒達的文字後,提醒了我,先不要把一大筆的資料都放進分析中,而是相信在系統程序整建立的理論假設,再透過簡要直接的一位訪談對話,說清楚為什麼引用、其中的意義為何。上面忘了寫,但很重要的提醒是:研究者的客觀分析,比一大堆訪談的引用,更具有其意義。
所以,接下來書寫的方向是:
1.交叉性地再看訪談逐字稿,並把具有意義性的訪談對話節錄,但改變之前大幅度節錄的習慣。保持做筆記,養成更系統性歸納節錄對話的習慣,學習如何聰明使用表格。每天歸納兩位。
1.交叉性地再看訪談逐字稿,並把具有意義性的訪談對話節錄,但改變之前大幅度節錄的習慣。保持做筆記,養成更系統性歸納節錄對話的習慣,學習如何聰明使用表格。每天歸納兩位。
2.開始書寫分析。不要去想要把概念理論脈絡都想好才寫,先把目前所想寫出來。下定目標,每天書寫兩頁。
3.熟悉寫作手感。只有開始書寫,才會開始累積。
4.預定三天後,第一版第四章第一節完成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